三国演义分集剧情介绍 第73集
祁山斗智
诸葛亮大胜,所得器械、马匹不计其数,引大军回寨,每日令魏延挑战。魏兵只是不出。诸葛亮思得一计,传令各处皆拔寨而起,一连退下三寨。张郃引兵追赶,司马懿也出兵包围蜀军,诸葛亮传令分兵袭击司马懿营寨,司马闻知大惊,提兵急回,蜀军随后掩杀,魏军大败。
诸葛亮正欲乘胜起兵进取时,忽闻成都来报:张苞病故。诸葛亮闻知放声痛哭,昏绝于地,自此卧床不起,不能理事,只好暂回汉中养病。
建兴八年秋,曹真病愈后上表请伐西蜀,曹睿封曹真和司马懿为正副都督,率兵四十万,出长安,奔剑阁,直逼汉中。此时诸葛亮再出祁山。
魏军因连日大雨而退,诸葛亮分兵两路从箕谷、斜谷而进,会于祁山。
司马懿和曹真分别设伏兵于祁山东西,亮急派邓芝到军前,下令:“如出箕谷,提防魏兵埋伏,不可轻进。”陈式违抗军令轻出,遇魏兵埋伏,死伤惨重。诸葛亮为正军纪,斩了陈式。
诸葛亮用计劫了曹真,打开通向祁山通道,四出祁山,以书信气死曹真。
三国演义分集剧情介绍 第74集
诸葛妆神
蜀汉建兴八年(公元230年),诸葛亮四出祁山,北伐中原,气死曹真,大败魏军。曹睿闻讯,下诏命坚守在渭滨的司马懿出战。蜀魏双方在渭水河畔摆下战场,布阵斗法。诸葛亮摆出八卦阵斗司马,使魏兵败退,司马懿率军逃回南岸。正当蜀军得胜之时,永安城李严派都尉苟安解运粮草至军中交割。苟安因好酒延误十日,诸葛亮按军法要处斩,杨仪讲情,乃重责八十。苟安被责,心中怀恨,连夜奔魏营投降。司马懿命他速回成都,散布流言,说孔明有怨上之意,欲篡位,使刘禅召回孔明。
诸葛亮在祁山连胜魏军,正准备进兵,忽接诏召他回朝,被迫退军。为防司马懿袭击,命大军分五路而退,每日退军添灶而行。司马懿虽闻报:蜀寨空虚,人马皆去,但见蜀营每日增灶,怕中孔明之计,回军不追,蜀军安全撤回。
公元231年,诸葛亮又率大军五出祁山,因军中缺粮,密引兵至陇上割麦。司马懿早料及此,命张郃守卫祁山,自己率军到天水各郡麦田守护。诸葛亮不得已妆神割麦,他令姜维、魏延、马岱三人装扮成自己模样,簪冠鹤氅,手摇羽扇,端坐四轮车上;左右二十四人,披发仗剑;前面一人手执皂旛,隐似天神。司马懿不知来者是人是神,逃往上邽,闭门不出。诸葛亮密派的三万精兵早已将陇上小麦割尽,运赴卤城打晒。
司马懿命孙礼率雍、凉兵马去袭剑阁,断蜀粮道,自引兵来攻卤城。此时正值蜀兵轮换,杨仪建议:“魏兵来得甚急,丞相可将换班士兵留下退敌,待新来兵到,然后换之。”诸葛亮认为:“用兵命将,以信为本;既有令在先,岂可失信。”坚持按期轮换。众军闻之,皆不愿走,愿随丞相迎敌。诸葛亮只好留下这批士兵,作好出战准备。
西凉人马远道而来,人马困乏,蜀兵一拥而进,人人奋勇追杀,雍、凉兵抵挡不住,全面溃退,蜀军大获全胜。忽然远处一匹快骑,向丞相报道:都护李严有紧急书信。信中谎称吴魏联合,要来攻蜀。诸葛亮不得不急忙撤军,回返汉中。
三国演义分集剧情介绍 第75集
六出祁山
建兴十一年,已是鬓角班白的诸葛亮又上奏蜀主要六出祁山。诸葛亮往昭烈庙拜谒先主刘备。立誓此次再出祁山,竭力尽心,一举成功。谁知此时传来关兴病故的噩耗,诸葛亮大哭,昏倒于地。醒后命魏延、姜维为先锋杀出祁山。
司马懿调夏侯渊四子,率四十万大军迎战蜀军。
诸葛亮揣测司马懿的用兵意图后,决定乘虚攻北原,引司马懿领兵来救,而蜀军却暗取渭滨,乘竹筏顺流而下,放火烧断司马所搭浮桥以攻其后,再引一军去夺占司马的前营。哪知被司马懿一一识破,蜀军大败,死伤万余人。诸葛亮叹曰:“司马懿老谋深算,处处设防,胜他的确不易,看来,只靠我军恐怕难胜!”乃修书一封命费祎前往东吴,面呈孙权,请其念同盟之义,出兵夹击魏国。孙权允之,吴大帝嘉禾三年夏,吴起兵伐魏。
司马懿接到军情急报,心神不安,最终设下郑文诈降计。诸葛亮识破郑文诈降,迫使郑文修书让司马懿自来劫营。司马懿接书大喜,正欲披挂出行,其子司马师力劝慎之,司马懿采纳师之建议,命秦朗率军先往,自为后应。结果,均中诸葛亮之计,司马懿懊悔自责不已。自此,高挂免战牌,坚守不出,与蜀军在祁山脚下形成僵持局面。
魏蜀两军长期僵持,使远道而来的蜀军粮草接济十分不便,诸葛亮想尽办法引诱司马懿出战不成,便造出木牛流马接运粮草。
司马懿闻知此灵便之物非常震惊,便派兵夺得木牛流马,并命营中工匠速速仿造,也用于搬运粮草。不想,又中了诸葛亮之计,魏军所运粮草,尽成了蜀军囊中之物。司马懿大怒,率兵追杀,却又中了蜀军埋伏,险些丧命。他机警地将头盔弃于林东,自己向林西逃遁,才得以生还。
诸葛亮命魏延挑司马懿金盔在魏营前挑战,司马懿任其肆意辱骂,拒不出战。诸葛亮为作长久打算,只好令将士与当地居民一起种田以补军粮。
司马懿虽获知魏主曹睿已大胜吴军的喜讯,但仍坚守不出,亦不理会诸葛亮的祁山屯田,只待冬季大雪封山之时,蜀军不打自退。
诸葛亮对此深为忧虑,在明月高悬之时漫步营中,思念先主之志,感慨万千,萌生上方谷火攻一计,欲一举消灭司马懿,以直逼长安,挺进中原。